平價九州特色面
照片提供:一般社團法人 九州觀光推進機構
熊本拉面

渾厚濃郁的勁道好面
九州地區的拉面多以豚骨湯底為主,然而熊本拉面能脫穎而出在于,在豚骨的基礎上加上雞骨熬制湯底,此外在湯底里加入麻油或炒過的大蒜是其最大特征,使得原本較為單一的味道變得渾厚、濃郁。另外,這里的面是用多種小麥粉混合制成的直面,為偏硬的中等粗細,入口爽滑、勁道。當然了熊本拉面也得到不少大蒜味太濃的評價,如果你不喜歡蒜味,只要點普通拉面的話就會好很多。現在有許多熊本拉面店都采用清爽的湯頭,不會有粘膩之感,是男女老少皆宜的口味。
閱覽更多什錦面
頗具平衡感的華麗海鮮面
長崎什錦面又稱為“八鮮”,在一大碗湯面里加進叉燒肉、蝦、墨魚、筍干、蕃茄、高麗菜、木耳等,不但山珍海味都有了,顏色也搭配得鮮艷誘人。然而什錦面最大的賣點,還是在湯頭上。九州地區的拉面一向以濃稠的豚骨湯取勝,而長崎什錦面也講究湯頭的濃度,卻沒那么重口,不但有各種海鮮入味,也有高麗菜的甜、蕃茄的酸,各式美味巧妙地平衡豚骨湯的腥味,很容易入口。關于長崎什錦面的起源,有一段溫馨的故事。1899年,福建省出身的陳平順先生為了照顧當時的中國留學生,發明了便宜又營養的什錦面,因其味道鮮美而在留學生之間大為流行起來,不久長崎市民也開始對這道美味感興趣,市區內一家家賣什錦面的店面陸續開張,什錦面從此成為長崎的特產。
博多拉面

湯清面扁方為正宗
在國內,能吃到最多日本拉面的還是各種以豚骨為湯底的拉面,那么到九州的話,一定得到福岡縣的博多,去品嘗一下以豚骨湯聞名的正宗博多拉面。一碗好的博多拉面,“湯清”和“面扁”是必要的,博多拉面的豚骨湯一般采用腿骨和頭骨熬制,強火燉出的骨膠混于湯汁之中,但依然清澈,且帶有清爽的口感,湯味卻濃郁。搭配的基本菜肴是叉燒和蔥花,燉得酥軟的叉燒吸飽了濃醇湯汁,產生絕妙美味。當地人一般都把碗里的面吃完,在剩下的湯里加“替玉”(煮好的拉面)。呼嚕呼嚕吃下一碗,唯一想說的是:“老板,加面”。
釜揚烏冬

驚人鮮美的質樸烏東面
這兩碗熱氣騰騰的,便是釜揚烏冬,略大的那碗是原湯烏冬面,小的那碗則是特制醬湯,其余無他。除了賣相特別,釜揚烏冬的吃法也非常有意思,需要撈出面條放入熱醬湯中蘸一下再吃。醬湯的主要原料是沙丁魚汁,難怪口感極鮮,上面撒上天婦羅脆粒,讓面的口感更為豐富。不同于一般的烏冬面采用熟制烏冬,釜揚烏冬直接下的是生烏冬面,客人點單后面才下鍋,充分保證其彈性與韌勁。等面上桌后迫不及待地試吃一口,這看似樸素的面料理擁有出乎意料的鮮美度,怪不得別的客人都嘩嘩地三下五除二大口吃完呢。
神埼素面
日本面料理的尋常心
說到冬季佐賀的素面,要數著名的神埼素面了。據說約在380年前,有位小豆島的僧人云游諸國,不巧在神埼這個地方病倒,為了答謝照顧他的人,便向這些人傳授了手搟素面的方法,這就是神埼素面的起源。素面是用小麥粉做的一種細面,Q彈筋道的面條,不輔以任何澆頭,尋常的面香四溢,有點像日本版陽春面。日本人習慣蘸著“出汁”(看起來像醬油湯,其實是用海帶、魚骨等精心熬制出來的湯汁)吃冷的素面。
流水掛面
旋轉而出的冰鎮好面
把掛面放在冷水里旋轉幾圈就能變得好吃嗎?帶著這樣的疑問來到指宿的唐船峽,吃過以后才知道,用地下涌出的清涼之水一圈一圈冰鎮煮好的掛面,然后撈起來蘸著醬油味的調料汁食用,確實美味。雖然這聽來是很夏令的美食,但是鹿兒島人卻告訴我們,即便是冬季也有不少人前來吃面,一年四季都維持高人氣。很有趣的一點是,桌上的回轉式掛面機直接與腳下的池塘相連,若是實在吃不下了,那么掛面就直接流入池塘,成為魚兒的美餐。
別府冷面

韓風冷面的日式轉身
據說大約60年前,從中國東北回國的日本廚師在別府首次開辦了冷面店,這便是別府冷面的由來。但其實這冷面的源頭是朝鮮冷面,而別府冷面將之轉化成了日系風格,以日式湯汁為基礎,口味清淡,并在面條本身發揮各家特長。用天然水熬制的湯汁和韌勁十足的粗面條,只要吃上一次就會讓人上癮。一口下肚,口腔里滿是齒頰留香的白芝麻,Q到“眉毛掉下來”的面條香氣隨后散發而出,與芝麻香完美融合,單純的味道卻充分挑動起味覺的敏感度,讓人一吃就停不下來。